对青少年教育的认识

期次:第15期    作者:何玲   查看:227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青年发展的根本途径,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保障青少年受教育权是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的重要保障。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工作,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部署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项目。
  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我国教育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素质,为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育公平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教育公平,城乡教育均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让更多贫困地区青少年拥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及推进管办分离等战略部署,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青少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把握教育的历史定位,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理解教育的本质要求,突出中国教育特色,推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教育思想,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为党的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对照“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根本性”的标准,深入研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教育工作中的表现形态,从供给侧、需求侧和思想认识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按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科学规划,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要做好顶层设计,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人才,提供更强人才和智力支撑,把教育公平推上新台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教育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三个根本问题。教育不仅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还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必须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与时俱进,扎根中国大地,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调整教育结构,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育工作中,要坚持方向引领、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提升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水平,为每个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进高考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建设科教强国、制造强国打牢人才根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文摘编于《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中国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发展进步”分册研究成果,作者系我校青年发展战略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