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志愿服务 助建美好社区

——梧州选派大学生挂职社区探索加强基层团建新路径

期次:第12期    作者:沈二建   查看:190
    今年来,团梧州市委以开展 “我为城市建设出份力”志愿服务行动为契机,创新工作思路、组织模式和配套机制,发动57名大学生挂任社区团组织第一书记、114名大学生挂任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以在校大学生的智慧、奉献和服务,零距离高效服务社区,探索出一条充实城市社区团组织力量,开展志愿服务的新路径。选对人 组好队团建工作,人的因素是关键,选好干部是高效开展工作的前提。团梧州市委创新性地从选人的环节着手,依托 “校地对接”模式,整合驻梧高校资源,选拔一批优秀在校大学生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在大学生挂职社区选拔过程中,团梧州市委坚持学生党员优先、学生干部优先、有志愿服务经历者优先的“三优先”原则,严把选拔对象质量关。
  经过层层筛选,选出优秀大学生到社区服务和进行基层实践锻炼,也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搭建了实践平台。
  这批思想积极向上、具备较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在校大学生,到社区挂职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为社区团组织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提升了社区志愿服务水平。同时,也拓宽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形成“大学生服务社区、社区锻炼大学生”的双赢互动。建机制 强保障为了让优秀学生骨干尽快高效开展工作,团梧州市委从工作机制、业务培训、后勤保障等方面做好全面统筹工作。
  确立工作推动机制,大学生到社区后坚持“依靠社区、聚焦主业”的原则,依靠社区的原有力量开展工作,聚焦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志愿服务开展工作,避免“陷入”社区的日常工作。按照从严治团要求,建立严格考勤管理机制。由团市委、学校和城区三方联合制定管理考勤办法,由社区负责日常管理,充分利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对服务内容和时长实现信息化管理。
  加强培训和管理,及时开展了岗前业务培训,提供有效保障,为大学生购买必要的保险,提供适当的交通、误餐等补助,解决后顾之忧。
  继续探索激励机制,进一步推动将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大学生的推优入党考核和各类评优评先工作中,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高社区年度考核中志愿者服务内容的比重,增强社区的主动性。干实事 求成效健全机制并强化保障后,团梧州市委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精细化管理,合理设计志愿服务内容,不求大、不求全、不求声势,从小处着眼,只求实效。
  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先行开展城市创建大宣传行动、开展交通大劝导行动、城市建设问题大排查行动、城市清洁大扫除行动、“我为城市建设献一策”大调研行动等“五大行动”。针对每一项行动,制定详细工作计划,落实责任人员,明确工作目标,为今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树品牌 重长远在选派大学生挂职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过程中,团梧州市委建立完善新型“校地对接”模式,形成 “班级—社区、院系—街道办”的稳定结对关系,建立挂职大学生接任机制,避免因学生毕业造成的工作脱节甚至中断。
  着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培育和发现一批惠及基层民生的青年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让社区志愿服务开展有保障、出实效。每年公开征集志愿服务项目,对服务对象明确、参与志愿者充足、志愿特征鲜明、具有可持续性的优秀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同时,建立项目申报、评审、实施、考核制度,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考评。
  充分借助报纸、微信等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志愿服务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和号召力。活动启动以来,新华网、中青在线、中国文明网、《广西日报》等媒体都进行了宣传报道,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大学生进社区挂职,有效充实了社区团建力量,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了志愿者服务站,推动了志愿服务工作,打通了团组织服务社区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助力了“美好社区”建设,形成了 “我为城市建设出份力”志愿服务活动品牌效应。
  (作者系我校2018年度第2期全国团市委班子成员进修班学员,团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