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标题党”臆造的社会矛盾

期次:第10期       查看:99

  □谭晓颖9月22日,一条“医生剪掉患者衣裤遭索赔”的热点新闻,继榆林产妇事件后,再次将医患关系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医生抢救患者时剪坏衣物遭索赔千元”“要钱还是要命?医生抢救病人剪坏衣服被索赔”……诸如此类的新闻题目用短短几个字,就将“救人”和“赔偿”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冠上“医患关系”的外衣,丢到舆论里坐等其沸腾发酵。“农夫与蛇” “恩将仇报”“以怨报德”……看到这样的标签,一些人再次燃起“正义”之火,纷纷迫不及待地为医生站台,将矛头直指患者。然而与榆林产妇事件医患双方的剑拔弩张截然不同,这一次,当事双方用相互理解化解了一次差点被“带偏”的医患危机。
  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当事医生表示:经历此事后,再遇到危险情况,该剪还是会剪,也检讨自身工作 “可以更细致”。原本站在舆论制高点的医护工作者们不仅凑钱对患者进行赔偿,还大方承认自己的失责之处。
  而从患者角度来讲,这起事件本身也并无不妥。首先,患者父亲在得知财物与衣物一起被丢弃后,首先向医院提出了索赔申请,被拒后才寻求警方帮助,在程序上无误。其次,在李平(新闻中的化名)父亲手写的《收条说明》称,李平“于2017年9月11日因呼吸心跳停止在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抢救,遗失袋内物品 (现金伍佰元,数据线一根,身份证、银行卡各一张),要求贵中心赔偿损失1000元,该中心医务人员应要求,赔偿现金 1000元”,说明其索赔的对象是损失物,而非新闻标题所引导的剪衣赔偿费。最后,患者父亲在采访中也曾表示,对医生全力抢救儿子生命表示感激,但 “一码归一码”,医院未按规定将患者口袋中财物交给家属,工作失责导致患者财务损失理应赔偿。综上说明,患者一方并非想因此碰瓷医院,减免医药费,只想索取属于自己的财物损失赔偿。无论是维权的缘由、对象,还是维权的程序和途径,都合理合法,完全是一起正常的民事纠纷,无需上纲上线到过高的层面去解读。
  当事双方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矛盾,整个事件的参与者并未呈现出任何过于激烈的冲突,而舆论却沸沸扬扬,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双方的行为进行点评。新闻标题移花接木地将索赔原因引向原本毫不相干的“剪衣”,将之冠以“医患”这个在激发舆论中屡试不爽的关系对子,试图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这不免将公众引向“患者方因抢救时剪毁衣物的急救正当程序而勒索医生”的错误认知。新闻吸引眼球了,但却使得公众对整个事实缺乏一个全面的、真实的了解。原本消费者维权意识提高,医生工作更求完美,涉事双方相互理解,和谐处理权益问题的良性医患关系却被曲解为医患冲突,这中间媒体应负主要责任。
  大众传媒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却利用新闻标题激化矛盾,给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添柴加火,这种做法不仅给当事双方带来困扰,更暴露出部分媒体专业素养的滑坡和行业道德的缺失。我们需要更专业和客观的报道,对于利用标题引热度、利用冲突刷流量的新闻,公众必须警惕!一方面我们要增强辨识度,避免只看标题,不核对内容就对事情做判断;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审慎使用言论自由的权利,勿使舆论监督沦为伤害他人的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