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作品引起强烈反响

中青学子热议责任自觉与社会参与

中青院“校长特别奖”首次授予学生

期次:2011年第16期    作者:张卉   查看:268
  本报讯(张卉) 12月2日,一场特殊的表彰座谈会在我校举行。会上,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的师生被授予“校长特别奖”,这是学校首次将该奖项授予学生。围绕这篇关注都市拾荒者的获奖作品,引发了中青学子一场关于“大学生责任自觉与社会参与”的讨论。
  党委书记倪邦文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勉励在校学生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情怀,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在大学期间要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关注现实、走向社会,关爱民生、融入人民。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历史的视角、辩证的思维、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来观察、思考、认识、分析中国现实问题。
  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新清代表学校宣读表彰决定,并向获奖作品作者社会工作学院2008级学生黄益彪、郑泽豪和指导教师赵莉颁奖。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家华主持表彰座谈会。
  此次参加全国 “挑战杯”竞赛实现一等奖“零”的突破,得益于学校坚持举办了13届的“智慧星火——中青学子学术支持计划”的厚积薄发。活动开展13年来,共形成各类学术研究成果近700件,43件(次)优秀作品在首都和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奖,其中,首都特等奖2件,一等奖5件;全国一等奖1件、三等奖1件。会上,特别播放了“智慧星火”活动视频短片。
  座谈中,黄益彪代表获奖团队回顾了获奖作品从校园“智慧星火”活动一路走向全国“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介绍了自己被拾荒者群体所接纳,与他们同吃同住同拾荒一个月开展调研、掌握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的情况,分享了自己对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的认识。他说,选择“拾荒者”这个特殊群体作为研究选题,源于试图将拾荒者这一特殊群体的真实声音从社会和学术关注的边缘带到中心的尝试。自己是“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走近、融入这个不被人关注的群体。大学期间,黄益彪完成了多个关于农民工群体的调研,下过很多次工地,结交了许多农民工朋友。在他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真正走进弱势民众生活的世界,聆听他们心底的呐喊,触摸他们敏感的心弦,才会知道深入生活的实践与脚踏实地的研究,比坐在电脑前、宅在校园里上网、看帖更能真切、真实地了解国情民意,更能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
  曾多次担任“智慧星火”的评委和指导教师的赵莉从选题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分析了作品获奖的原因。她认为,“挑战杯”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青院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精神。对拾荒者群体的关注反映了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责任自觉,而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运用于学术研究的实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术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随后,5位在校生代表和1位毕业生代表分别结合实践和工作经历,畅谈对“大学生责任自觉与社会参与”的认识。
  经济系2008级学生、原校国旗班班长崔硼说,青年发展始终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每一次升国旗的场景,每一次重大任务前的刻苦训练,每一次走出校门的志愿服务,都让自己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教会自己全面、深刻地应用所掌握的知识体系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从而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西部之窗协会负责人、公管系2010级学生韦祯烨通过一组数据反映了大学生用一点一滴的公益行动参与社会发展进程的追求与努力。该协会过去一年组织了50多次公益活动,参与人数300多人。她说,这些公益活动尽管微不足道,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更多的关注,同时引导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
  团友会负责人、中文系2009级学生高语阳结合自己今年暑期赴广东、河南社会调研的收获谈到,在连续调研和相互对比过程中发现,青年人的大地情怀很多都是建立在理想的大地基础上,与真实的大地还有一定距离。青年学子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看问题需要兼容并包的姿态和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眼光,由此去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走进基层、了解社会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法律系2010级学生曲鹏在发言中透过一个个志愿服务的活动,传递了中青学子热心公益、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情怀。他表示,相信校园里会涌现出更多“用脚步丈量社会,用头脑思考社会,用行动改变社会”的大学生。
  从一名乡镇大学生村官成长为江西省委办公厅公务员的新闻系2007届毕业生潘文卓分享了自己从 “愤怒的青年”到“奋斗的青年”的蜕变。他说,四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他明白,“中国既需要抬头看天的人,更需要埋头走路的人。”大学四年的学术思考和社会实践,让他在基层面对诸多现实问题时,有了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和理性认知。
  听取了大家的发言中,倪邦文作了总结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向获奖师生表示祝贺。他说,两位同学之所以能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不是偶然的。充满理想主义气质、人文主义情怀的校园文化是中青院的宝贵传承,师生治学严谨、态度务实,对国家怀着一份责任,对人民带着一份真情。获奖同学以求真的态度、科学的精神、亲民的情怀和务实的作风投入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当中、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当中,充分体现了中青学子薪火相传、沉淀积累的公共理想和责任自觉。
  倪邦文对大家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他说,大学生的责任自觉与社会参与话题宏大但不空泛、深刻但不抽象。大家结合自身实践经历、成长历程,从不同层面谈了对国家、民族、社会、学校和自身责任感的理解,既有激情的态度、又有理性的思考,代表了中青学子的主流价值观。
  倪邦文指出,大学期间,首先要打牢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关注现实、走向社会,关爱民生、融入人民。作为青年一代,大学生不乏激情与热忱,也怀有理想与责任。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如何解决“怎么看”和“怎么办”,光有激情与理想是远远不够的,空谈热忱与责任也是无济于事的,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做到激情与理性并重,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情怀,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在理性思维和务实行为中体现个体责任,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历史的视角、辩证的思维、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现象、认识中国国情、辨明思想观点、解决社会问题、参与社会进程。这是中青院的学生应该具备的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真正与社会接轨,将每一个个体的成长汇入社会发展的洪流中,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里。
  讲话最后,倪邦文向在场师生赠送了《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并推荐全校师生员工读一读该书。(摄影/赵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