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把脉《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发展方向

期次:第15期       查看:64

  编者按:
12月9日,由《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编辑部主办的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暨《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专家座谈会在我校举办。会议旨在加强对青年问题的研究,增加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明确学校改革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陆玉林,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姚申,原《新华文摘》总编、《中国青年社会科学》顾问张耀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高自龙出席会议并致辞。本报对部分与会专家学者发言进行了摘登。
陆玉林
中央团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今后要适应建设共青团工作高端智库的需要,适应中央团校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办刊质量。《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下一步的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以国内外青年动态、青年思想政治引领、青年政策、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创新为重点,多刊发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中央团校要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方式、高标准办学,《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在这方面也正在进行新的尝试。
姚申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我国的青年社会科学研究十分必要,新时代提出新任务、新要求,青年工作与青年研究在新时代面临新课题、新目标。我们既要从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发,也要从青年发展的基层视角出发研究青年问题,根据时代社会的变化,确定重点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我们还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新时代青年研究传播平台的重要作用。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应该充分关注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实现组织化、如何适应融合发展新趋势、如何创新和拓展内容与传播渠道、如何进一步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张耀铭
原《新华文摘》总编、《中国青年社会科学》顾问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之所以脱颖而出,主要因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央团校办刊;二是突出特色;三是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编辑队伍。2016-2017年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进入C刊扩展版值得庆贺,实属难得。进入C刊是一个新的起点,如何更上一层楼,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着眼原创,以原创为抓手努力提升刊物的质量;第二,加强专题策划,作为编辑,应该超越学科的壁垒,要以问题为中心来整合学科,而不是以学科的平台来切割问题;第三,加强“特别观察”栏目质量,要以问题为导向,策划重大的选题;第四,加强微信公众号建设,运用新媒体扩大期刊的传播和影响力。
高自龙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的转型非常成功,得到了社会认可。建议要进一步拓展思路,要关注青年文化管理教育,加强青年心理学研究,同时加强网络青年教育、国际青年理论和各种社会思潮、流行文化对青年影响的研究。
潘国琪
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
建议《中国青年社会科学》要根据学校改革的总要求重新或进一步改进,发挥智库作用,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力。《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年发表121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9500字,表明篇数还是过多。从文章本身来看,质量总体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争取每年至少发表八九篇真正有影响力的文章。这些文章要有思想和理论深度,要跟一定的学科相结合。另外,要加强栏目策划,根据智库建设的要求,有些栏目应减少数量或调整方向,增设一些体现智库作用的新栏目。
仲伟民
《清华大学学报》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青年学研究的对象是青年,那么青年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都说青年是社会的未来。从国家层面到家庭层面都非常重视,但是青年在社会上的真正地位与我们对他的期待及政策上的定位相去甚远。在当今社会,青年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非常小,青年在某些领域,比如技术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可是在一些关键领域,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科研部门,青年都不占主流,他们的话语权非常有限。因此,如何把握青年研究的分寸是非常困难的。青年类的学术期刊要打破常规,不局限于青年研究,才能提高刊物质量。
周晓燕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主编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改刊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三年来,已探索出一条专业期刊的发展新路。办刊中突出了期刊的学术性、专业性、政治性。三年来影响因子及转载率逐年提高,但总体上还有上升空间:第一,理论文章的总体质量有待提升;第二,共青团、青年组织史研究有待加强;第三,专题文章的话题感有待增加;第四,对新媒体的运用力度有待加大。《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编辑部将不忘初心,不负使命,把专家的建议和希望融入到办刊过程中,努力把这本刊物办得更好。
陆士桢
中央团校教授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是中国共产党青年理论和青年工作研究的重要阵地。其学科建构要以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为三大基础,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抓住青年热点研究,冷静剖析,构建一个公共的舆论平台和青年工作理论平台。要把《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建设纳入中央团校综合改革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建立定期研究期刊选题和发展的机制,对于重要选题,编委会要提出建议,要保障基本建设经费,除了引入人才,还要加大培训力度,让编辑更加专业化。要把《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建设成为发挥中央团校定位和功能的阵地,实现期刊在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中的功能。
风笑天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
一个好的刊物对研究者要发挥几种作用:一是引导作用,研究者已经习惯了翻阅刊物,通过刊物知道同行在研究什么;二是交流平台作用,学者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搭建学术共同体,要有同行的相互交流。编辑部要处理好青年研究、青年领域的基本内容和新内容的关系;青年研究的问题是青年成长和发展中的问题,要注意区分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青年现象和问题;《中国青年社会科学》要关注社会科学,要按照科学规律办刊。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青年是社会的骨干,青年问题是社会问题的集中显现,青年发展决定社会的未来。中国青年社会问题的研究非常有价值,《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可以从中国青年、青年社会、社会科学三个维度来看,其名称由此体现了严谨和广泛的视角范围。在研究社会科学的时候,要深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文章要有深度必须具备空间思维、时间思维。青年问题是一个纵向的问题,未来的青年研究可以向纵向方面扩展。
姚建龙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团中央权益部副部长
要以C刊标准来办刊,就要关注选题策划,要降低发文量以提高期刊的转引率。中央团校的改革势必会影响期刊稿源,但可以把改革变成刊物提升的契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从办刊形式上也要向国内一流的刊物靠齐。总体定位上刊物要有热点问题的预判;要有学派之争,形成学术上的争鸣;文章要有深度,而不只是面上的叙述和描述;要关注海外的动态。
田杰
深圳青年学院教授
本次座谈会的召开有三大背景:一是《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出台;二是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三是中央团校的改革。执行“规划”应坚持两条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方向。刊物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青年观的问题,需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批评、借鉴、引进国外有关青年观的理论,把它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国化、本土化,所以研究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基础理论问题和学科问题也不可忽视。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