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后,忆相逢,情系中青诸君同

——难忘2017年毕业季

期次:第8期    作者:张玲玉,周驰昊,连泽垚等   查看:118








  采写/记者 张玲玉 周驰昊 连泽垚 刘朱洁蝉鸣
送走玉兰香,万叶亭上叶飞扬。2017年的夏日悄然而至,6月25日7点钟的中心花园里已经坐满了身着学位服的学子们,一如3年前或4年前入学报到时的熙熙攘攘。海棠绽放,树影琳琅。
  中青院很小,但充满温情。漫步在校园中,一草一木总关情。毕业前,想再去一次昆玉河岸和好友散散步,想再进图书馆安静地看几本书,想去操场再刷一次课活、跑一次十二分钟,想去中心花园再看一次国旗班升旗,想在三棵树下共沐月色温凉,想去万叶亭中赏荷花满塘。中青院的每一栋建筑、每一个坐标、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中青学子们的美好回忆,都是骊歌声中令人留恋的风景。


  情深许许,三棵树下话离别

2012级公共管理系校友李铭6月24日乘最后一班高铁回到学校。“我想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再回来看一看校园,看一看师弟师妹们。”回想着毕业之前的时光,李铭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毕业前的那几天,每晚7点到10点,我都会坐在三棵树下,在人群中寻找相识的朋友,道声珍重。那段时光,最令我难忘。”
  “同学你好,你的快递到了,请到三棵树取一下。”法学院硕士毕业生于洋对圆通快递的小哥印象深刻,“圆通小哥超级贴心,每次饭后路过三棵树的时候,都会很开心地和我打招呼。”于洋本科也是在中青院,7年的时光,足以让很多事情成为习惯。
  李颖、陈雪倩、楚洁是来自2014级社工学院同一个师门的研究生姐妹花。对她们来说,三棵树就像是“村口的大树”般,是大家约定见面的老地方。无论是等人,还是聊天,只要告诉对方一句“三棵树见”便足够。班级聚会的时候,他们还特地聚在这里,一起吃西瓜,一起看夏夜的风景。
  无论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人来人往,三棵树依然岿然不动,静静地生长,目送着一次次离别,见证着一段段情谊。


  友谊天长,学子楼里情谊厚

“毕业了,最难忘的就是大学的朋友。”2013级公共管理系谢长村告诉记者,回想这4年的时光,涌到脑海的都是和朋友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我最好的朋友是刘玮晨,我们一起走南闯北,谈笑风生。”他们彼此理解、互相包容,不管是成熟的还是幼稚的想法都能坦诚相告。北戴河、山海关、秦皇岛、天津,留下了他们同行的足迹。前几天晚上,他们还在宿舍里扺掌而谈,一夜未眠,直到窗外的天空渐渐亮起。
  今年的荣誉毕业生之一、2013级经管学院刘铱琳在毕业典礼前,曾经多次想象过上台时的场景,在脑中演练了拨穗、合影时的表情、动作。然而真正接过老师手里的学士学位证书时,刘铱琳只是真诚地说了声“谢谢”,然后微笑着走下台。“大学4年鲜衣怒马的时光,我很开心,也很幸运,我想感谢的是我的朋友们,吴卓、裴真艺,我爱你们。”
  对毕业生王予诺和季玲玲来说,大学期间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室友们一起相约骑单车。她们沿昆玉河出发,一路向西,骑到了颐和园。“我们到颐和园才发现,售票时间已经过了。”她们回想着当时的情景,互相调侃对方,你一言我一语,细碎的阳光穿过枝叶洒在她们脸上,最美的时光,正如这般吧。
  学子楼里舍友们朝昔相处,结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中文系毕业班主任赵菁老师是第一次参加毕业典礼,“我本科毕业时正好赶上非典,毕业典礼被迫取消,所以这也是帮我圆了一个梦。”13级中文一班是赵菁老师参加工作后带的第一个班级。“我们一起来到中青,一起走过这4年,一起穿学士服,一起拍毕业照。希望大家在未来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继续学生时代的亲密友谊,互相扶持。”


  流光溢彩,素拓中心骊歌起

离别的气息最先从素拓开始,这里有太多值得细数的日子,这里同样定格了太多难忘的瞬间。“我忘不了素拓中心的歌声,真喜欢那种独特的旋律。”社工学院硕士毕业生胡翼琛说。
  中文系毕业晚会上,系主任张跣代表全体老师最后一次点名,这场离别以这样熟悉而又无法挽留的方式开启。在所有中青人的心中,拥抱、期许和欢呼,似乎都难以掩盖心头的那一丝伤感,可纵使再多的珍重,再多的不舍,一件事情的毕业,正如另一件事情的开启,它将人带入回忆,却一去不回,只能铭记和追忆。
  社工学院晚会上,陈树强老师用一曲 《鸿雁》,向每一位社工学子献上了美好的祝愿。“我舍不得你们。”陈老师说,“愿你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昔日的严谨转为了今夜的祝福,“共祝愿,中青好”是对“请回答2017”最好的诠释。“希望同学们铭记中青人的家国情怀,铭记懂得自己、明白别人、尊重生命尊严的社工精神。”陆士桢教授深情而坚定的发言为每一位满怀热忱的社工人,注入直面风浪的勇气和动力。
  “毕业了,有一个新的起点,也有一个远航的灯塔。不管何时,中青院新传学院的血脉和基因将永远和你们在一起。”4年曾经怀揣的光荣梦想,4年曾经洋溢的深沉激越,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罗自文老师的寄语,将新传学子4年甜美苦涩的故事,定格为热泪盈眶的喜悦和依旧真诚率直的目光。


  朝阳如故,中心花园记心间

“中心花园见证了我们一步步走来的爱情。”2013级社工学院的金杨穿着学士服,笑容灿烂。在她眼里,中心花园已经成为了她眷恋的净土,“我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他继续在中青读研,中心花园是我们爱情的始发站。”
  “相比多数人哭过笑过的三棵树,中心花园似乎没有特别的故事,”学工部的臧应强老师说,“那是因为我们对这里太熟悉了,已经把这个小小花园当作了生命的一部分。”臧应强是我校12级法学院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他的足迹踏遍了中青院的每一寸土地。“我希望中青院的学子们都像中心花园里含苞待放的玉兰花一样快乐。”
  每一年,中心花园都是深情的。9月她迎来新生儿,6月她送走挚爱们。当毕业季来临时,中心花园里搭起了舞台,LED屏静静地闪烁,航拍器低啸着掠过流穗的上空。“你们走了,也请记得,常回来看看。”这也许是中心花园的心声。
  花园里静静矗立着肃穆的校训石,上刻“实事求是,朝气蓬勃”8字,这是中青精神的物质载体。“我进校的时候,校训石下刚换上新石板,”14级马院硕士毕业生牟丹说,“今天我毕业了,看到那块石板上已经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对于毕业生而言,校训石背后是大学生活的温暖港湾,校训石前是社会工作的广阔天地。“希望中青学子们都能秉持校训,葆有青春和诚挚的内心,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书写华章。”中文系本科毕业生李丹的父亲说。他是一位高校教师,今天来到了典礼现场观礼,为孩子送上了温暖的祝福。


  书声琅琅,埋头拼搏图书馆

中文系毕业生李刚还记得第一次和舍友们来图书馆的那个傍晚,“当时我借阅的是路遥的《人生》。”毕业时,他的舍友们分别选择了考研和工作,还有一位曾想要出国,而李刚本人则决定自主创业。“我们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我们在图书馆共同的阅读记忆永远可以把我们联结到一起。”
  毕业典礼的前一天,图书馆8楼,藏族毕业生达娃席地而坐,手捧着书,还在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我最喜欢这一层,虽然椅子比其他楼层少,但地上铺着地毯,随处都能坐下。这让我觉得自在,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13级法学院侯雪峰难忘在图书馆结识的那些朋友们。去年3月底她开始在图书馆备战考研。“复习考研的同学都喜欢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慢慢地我们就相互熟悉了。”有一次侯雪峰偶感风寒,咳嗽不止。一位热心的同学关切地询问起她的身体状况,并且提供了一些备考的建议。“这是我温暖的回忆,我怀念和朋友们一起复习的日子。”侯雪峰最终顺利被我校法硕专业录取,又将开始新的校园生活。
  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朱俊博已经在中青院挥洒了7年的青春岁月,他对图书馆有一份特别的感情。“我不仅是图书馆服务的享受者,也是这种服务的提供者。”在上学年,朱俊博参加了我校图书馆读者服务部的研究生助管工作,为同学们提供了优质的图书整理、上架服务。“希望学校能为毕业生们办一张校友卡,毕业以后也能进母校的图书馆。”朱俊博建议说。
  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努尔斯坦顺利完成了本科学业,中青图书馆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图书馆的规模和布局和我家乡不同,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每个月也都坚持去图书馆阅读两到三次。”
  走过了中青的春夏秋冬,在这个夏日,我们迎来了一场盛大的欢送仪式。毕业,不是最后的离别,而是为了继续修炼,为了将来有一天更好地遇见。
  山一程,水一程,山水何处不相逢。